首页>资讯 > >正文

环球关注:将笔尖和镜头聚焦新农人!烟台市农研中心(农广校)以典型宣传促动农民培育

采访团在收割机上采访新农人。

烟台市·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广校)自2012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以来,先后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人才23000余人,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在这些高素质农民中,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农技能人、合作社理事长、农业经理人、家庭农场主等农业专业人才。他们是乡村新业态的先行者、科技兴农的引领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成为推动我市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生力军。


(资料图)

2022年,烟台市·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广校)积极行动,成立调研小组深入调研,挖掘高素质农民学员中创业成功的典型,以典型宣传扩大影响促培训,致力开创高素质农民培育新局面。5月以来,农研中心支部委员、调研小组组长宋秀英带领调研小组先后奔赴海阳市、莱阳市、莱州市、招远市、牟平区等区市,将笔尖和镜头聚焦于烟台美农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丛华荣、牟平区增富山家庭农场主杜旭等十几位高素质农民学员中的佼佼者,并通过报纸、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媒体平台,累计报道50余次,用丰硕成果为新农人点赞喝彩。

“采访这些新农人,就像挖掘到新宝藏。从一个个朴实的农民身上,我们看到了新农人的风采,感受到他们有思想、有情怀、有理想、有追求、有干劲、有韧劲,也让我们看到了农业、农村更美好的前途和希望。”采访团成员们感叹道。

丛华荣的追求

让“烟台味道”香飘四海

海阳市美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烟台美农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丛华荣,是一位大学生返乡创业者,是专注优质农产品供应链、带领乡亲致富的优秀青年乡村人才。

参加农广校培训的经历拓宽了他的视野和思路,让他实现了经营模式的转型,从一个“电商小白”成长为一个“电商达人”。 “如果说以前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参加培训让我成了‘正规军’。”丛华荣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打响品牌,走品牌化之路。

他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联合多名优秀青年共同推广家乡特产。他提出“合作社+商贸公司+网络销售”的互联网发展模式,通过吸收合作社社员零散产品,为群众提供在线交易、代购代销、信息服务、物流配送等服务,有效解决了特色农产品产销不对路、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也帮助农民群众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入。2019年,丛华荣入选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乡村振兴千人计划》名单,并参加了农干院新农人研修班,同年又参加了中国农民合作社年会。

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让企业步步为营,铸就了美农响当当的农业品牌。2021年,美农订单超过90万单,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打造了烟台红富士苹果、海阳网纹瓜、海阳白玉黄瓜、普罗旺斯西红柿等多个超级单品。海阳美农就此成为海阳当地普罗旺斯西红柿高品质供应链标杆企业。

“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远离家乡,而是贡献家乡。”丛华荣说,家乡培育了自己,自己也想为家乡做更多贡献。下一步,将整合烟台优质农产品,让“烟台味道”香飘四海、走向全国。——这是丛华荣的追求。

杜旭的执着

干了一辈子,还要干下去

牟平区增富山家庭农场主杜旭在从事家庭农场之前,就是远近闻名的农业能人,他经常参加各种科技培训班、经常到外地考察学习。真正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变化的,是一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4年,杜旭参加了烟台市和牟平区农广校组织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老师不仅讲技术,还讲政策、讲营销,一下子打开了他的视野,解放了桎梏的思想。

“这次培训,破除了我的小农意识,让我真正从一名传统农民转变为有理想的新型职业农民。”杜旭说。

培训引发了他思想上的转变,引领着行动上的巨变。杜旭注册成立了烟台市牟平区增富山家庭农场,建立了矮化砧标准苹果示范园。几年的辛勤耕耘换来春花烂漫,杜旭和增富山的名气越来越响亮。2017年,增富山家庭农场被山东省农业厅评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杜旭也被授予“烟台市乡村之星”“齐鲁之星”“省级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全国百名杰出职业农民”等荣誉称号。因为品质可控、风味独特,“增富山”牌苹果、大樱桃,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他的农场的“红将军”苹果荣获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优质果品大赛银奖。

目前,增富山家庭农场已发展到150多亩,建有70亩现代集约式矮化苹果示范园,30亩优质大樱桃生产基地,30亩优质苗木繁育基地。另外,农场还建有垂钓园、荷花园、牡丹园、玫瑰园、畜禽生态养殖园等,成为了集种植、养殖、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化家庭农场。农场年产苹果、大樱桃等优质果品20余万公斤,年推广优质苗木10万余株、璧蜂茧1000余万枚、璧蜂巢5万组,年销售收入100余万元。

“累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但是干得有声有色,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我无怨无悔,以后还要干下去。”——这是杜旭的执着。

杜锦程的情怀

麦田守望者

他是500亩麦田里的守望者,25岁返乡种粮,只为延续父辈“最初的梦想”;他是周边2700亩粮田的守护者,28岁买机械修引水管道,只为村民能丰产丰收;如今,34岁的他已牢牢端着百姓手里的“饭碗”,在金色麦浪中坚定书写“粮食安全”。

2013年, 杜锦程启程回到家乡招远市张星镇杜西村耕种农田,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招远市锦程家庭农场,正式成为一名“85后”种粮人,也成为村里年龄最小的返乡创业人。2014年杜锦程参加了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班,培训让他认识到,家庭农场要经营好,在依靠国家政策的同时,要改变当前落后的劳动方式,依靠先进生产力,走机械化道路。这次学习,让杜锦程对农业有了新的认识:“农业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样子了,农业需要科技力量,需要机械化。”

“新农人是对老农人的传承,我们返乡种粮,弥补了老农人生产力逐渐缺失的缺口,同时也把现代化、智能化、智慧化的耕作方式和手段应用到粮食生产上来。”作为一名新农人,杜锦程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和重担。“希望未来能继续学习先进的生产模式和技术,不断提高作业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生产。”——这是杜锦程的情怀。

以典型宣传扩大影响促培训

像他们这样的新农人不胜枚举——张桂玲、郭守香、李仕军、王波、于红丽……一个个质朴的形象,一张张开心的笑脸。他们中有从事种植的,有从事养殖的,有从事农机、农资服务的,有从事农产品营销的。他们中既有杜旭、郭守香这样坚守农村一辈子的,也有张裕冰、杜锦程这样回乡自主创业的,更有丛华荣、于红丽这样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在他们充满阳光的脸上,让人们看到了自信和力量。他们扎根农村、立足现实、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立志创业、不畏艰辛。他们的坚守和加入让人们看到了农业农村更广阔的前景、更光明的前途、更美丽的希望。

“看到高素质农民学员们取得的成绩,我们感到欣喜,听到他们对我们培育工作的赞扬,我们感到很欣慰。学员们的坚守和辛苦也让我们备受感动、备受教育,同时我们更深感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重大。高素质农民需要我们一路相伴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干劲付出更多的努力。”调研、采访后,宋秀英感慨地说。

烟台市农研中心(农广校)“两级两类培训结合、三段三化管理组合”的培育模式是叫响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优秀案例,一个个创业成功的学员典型也树起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在老百姓中的口碑。通过媒体推介学员典型创业成功的经历和经验,一方面展示了农研中心(农广校)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成果,提高了农研中心(农广校)高素质农民培训的知名度、美誉度,另一方面扩大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宣传工作的范围,增强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影响力。同时,也为农民创业提供了更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典范,起到了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示范引领作用。

农研中心副主任徐东森表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后农研中心将继续加强高素质农民优秀学员典型的挖掘、宣传工作,以他们的创业实践和成功经验作为活教材,以老学员带动新学员,促进农民群众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农研中心(农广校)乡村振兴人才孵化器的作用,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新局面,推动烟台市乡村振兴事业迈上更高的台阶。”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通讯员 徐明祥 宋秀英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赵璇

审校:高涵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