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的新闻上热搜了,就在我从雍和宫回来第二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N视频发起了一个投票#年轻人为什么爱逛寺庙#,6 万人说去找“精神寄托”。
最触动我的一条评论是:“处在信念危机的边缘,成年后发现,现实和大人说的根本不一样,努力也很难过上想要的生活。”
真实又无力,被生活反复捶打后,年轻人的“信念体系”开始失效。以前谈论的“梦想”和“信仰”,现在像个尴尬的笑话——
@粒子考研时,别人问她考哪,她无奈笑笑:“不知道,考哪是哪儿吧。” 哪怕她心里早已把想去的学校念了 1000 遍。
@思思找工作投了家公司,周围人问起为啥想去,她支支吾吾解释“成长空间”“薪金待遇”之类的东西,就是没敢说“喜欢”。
怕被嘲笑不切实际,怕无法实现很丢脸,成年人某种程度上都有点“梦想羞耻”。
梁文道也提到:“我们年轻的时候(有)很多梦想,但这些梦想大部分都会在我们年纪大了之后被忘记,或者自己拿来当笑谈。”
▲综艺《一千零一夜》
这种避而不谈的羞耻和自我调侃的无奈,就像一场无声的成年仪式。
宣判着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是未成年限定,到了某一个点,就该停止了。
不得不承认,被现实中的沮丧和失败不断冲击,我们会掩盖掉一部分对于生活的想象。
前两天我认识了一个叫 @+的女孩,毕业前周围人都在实习、考研、刷简历的时候,她扎在图书馆里写逻辑、找投资,忙成“六边形战士”,就为了做一个真正的音乐app。
(@+设计的音乐app界面)
21 岁的志气昂扬,等到 23 岁我打电话给她,被挫败得一塌糊涂。
“我好像没办法做这件事了,它变成了一个我手机里的链接,一沓我的设计图纸,一段记忆,但没有办法陪着我走去未来了。”
她有点绝望,找了很多合作伙伴、投资人都没回音;没经验没学历,投去音乐公司的简历连 HR 的初筛都没过,租房踩雷被骗钱,最近还面临失业。
“21 岁的我很有梦想,23 岁的我连房租也交不起。”
很多时候追求自己喜欢的事,并不能让自己好好生活。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近一两年我才看懂它。
厌倦一成不变生活的牧羊少年,因为连续做了同样的梦,放弃和祖辈相似的生活,去非洲寻找宝藏,最终收获了宝藏和爱情。
那时总被告诉说,这是一个坚定追求梦想的故事。但长大后感同身受的是,他被骗光钱的沮丧,和想要打道回府、退回安全区的恐惧。
追求想要的东西,是一个孤独、危险遍布的过程,充满了做不到、没办法,也面临随时可能发生的坍塌。
所以我们不提了、不想了。即使还有点想法和渴望,也已经不打算去实现它了。
羞耻是一种无奈的放下。
但其实,成年人没法彻底戒掉,对内心目标的执念。
它总会从你的不甘心、痛苦、羞耻里露出来。
有个明显的苗头是,你还是很喜欢看人赢。
去年梅西夺冠,整个朋友圈都沸腾了,他亲吻奖杯这一幕,很多人都哭了。
这一刻,他用了整整 8 年。27 岁时,好像陷入了某种诅咒,一到决赛就失利,很多人骂他“不配代表阿根廷”,沮丧到退出国家队,没人知道他是怎么过来的。
别人说他运气好,他回:“我起早贪黑地训练,用了 17 年 114 天才实现了一夜成名”。情节很俗套,但你的某种信念又重新被唤起。
读者@July chan 受到强烈鼓舞:等待是值得的,伤痛和遗憾是有力量的,有梦仍然是最燃的。
我们还是会为生命里的绝杀欣喜落泪,哪怕这已经在不同的人身上上演很多遍。那些成功抵达的故事,总会重新唤起你内心的某些东西。
另一个表现是,我们还是没法完全接受“被现实框柱的人生”。
读者 @LoukasTC在互联网金融头部做了 5 年半,月薪过万,还有不少期权。
20 多岁她图稳,30 岁却更冲动了:辞职去做自由插画师。
代价很沉重,首当其冲是钱包空了,还不起每月大几千的房贷。一边拼命接活,一边折腾展览、市集,扛着作品到处跑。
“我挺喜欢画画,工作之余画了 8 年,本想当个爱好,但每次做着琐碎又无意义的工作,脑子里就有个声音蹦出来:嘿,别浪费时间了,all in 画画吧。” 那个念头在反复给她勇气。
有人问她,在市集上卖出去的钱,能回本吗?她说:“回不了,但是我画得这么好,我得让人看到啊。”
我们还是更喜欢那些被充分撑开的、尽兴的人生,即使清楚那要承受不小的代价。
一直喊着麻木了的你,一定能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洞悉鼓舞你的力量。
作家阿西莫夫有句话:“人类如果总是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进,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
我们戒不掉梦想,但又不敢做梦。在“钱多权大”为成功标准的单一世界里,默认生活只有一种稳妥前进的可能——上班、买房、结婚。
我很挺羡慕那些“白日梦想家”,在极度单调的生活里荡开一笔。
@漓 很喜欢探险,初中看《盗墓笔记》幻想跟“铁三角”游走在海上、冰川、火山口,一想到那些神奇的景观,就变得异常兴奋。
后来出国留学,她成了那一届唯一一个读地球科学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很多同学回国工作,她留下来继续读博士,25 岁毕业后成为科考队的领队,开一辆房车环游世界。
她说:“一个人行走在墨脱的冰天雪地里,其实很孤独,但被眼前的奇景惊艳时,也总是感慨,我真的成为行走在梦里的人。”
当我们喊着“我也就这样了”的时候,也就把自己困在了现实里,不敢动弹。
我采访过一个 50 岁阿姨,年轻时喜欢唱歌,碍于家庭和孩子,一直没实现。退休前,她组了个摇滚乐队,凑齐贝斯、鼓手,自己当主唱。
乐队名叫“half&half”,意思是:人生的一半做了妈妈、妻子,另一半要用来追梦,做她自己,最喜欢的歌是汪峰的《像梦一样自由》。
这个岁数怎么敢?她告诉我:“活了大半辈子了,失败能失败到哪去呢?”
接受人生必然要失败和出错,就不会有那么多恐惧,你只想把生活拓得宽一些,再宽一些。
梦想本就不一定导向成功和实现,我们不过是在失败里拓宽生活。当你接受这一点,才可能戒掉“羞耻”,保有对自己和人生的想象。
写这篇文章时,我看到很多你们留下过的只言片语,关于未来想做什么样的事,成为什么样的人。最长的已经 5 年了,但总觉得还没过期,想给你们看看。
——要成为有温度的法律人,而不是灵活运用法条的法律人。@La.C
——想成为导演,制作让人有幸福感的节目或影片。@597.
——和朋友一起,守住城市边缘的一块耕地。@ccc
——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小王
哪怕人生被现实氧化了一半,但还剩一半。
热情被沮丧和迷茫消耗掉一半,也还剩一半。
那一半,随时可以开始。
别放弃对自己的想象,也别把自己并入轨道。
撰稿:芯茹
责编:袁三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