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晚报记者 刘赛
一寸木一寸金,降龙木破天门。这是自古以来民间流传的一句话,讲的是《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用降龙木驱散辽军放出的毒气,大破天门阵的传奇故事。
故事中的降龙木,传说就是取自文冠果树。如今,还是这个文冠果,保定要为它专门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大会——中国(保定)文冠果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备受瞩目的文冠果激起了很多人的好奇:文冠果,到底是什么果?
【资料图】
在望都县尧母文化园,一棵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文冠果树枝繁叶茂。听当地人说,因文冠果的果实外形与文官帽相似,有 “文冠天下,一举得魁”的美好寓意。除了被学子视为“状元树”,文冠果还是公认的“致富树”“生态树”。
记者从树上摘下一颗果子,只见它的果实呈绿色,油亮光滑。市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文冠果是中国主要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有“北方油茶”“东方神果”之称,成熟文冠果的果皮变为黄绿色,表面光泽消失,顶端呈3瓣开裂,轻轻一掰,就可以看到十几颗黑褐色的种子。
文冠果花团锦簇,具有一定观赏价值。
文冠果浑身是宝,果实可入药,叶子可制茶、种籽可榨油,有着不错的经济效益。保定文冠果良种繁育中心生产负责人焦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单是销售树苗,每亩纯利润就能达到4000多元。文冠果种仁含油量可达66%,每亩栽种100株,盛果期每亩可产干籽200公斤。以百万亩种植量推算,年产油脂5万吨,产值150亿元,副产品加工产值可达数十亿元。
除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发展文冠果产业也是落实国家食用油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世界上食用油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但食用油进口率超过70%。文冠果有着不与粮食争土地、不与蔬菜争水肥、不与普通油料争市场的优点,能有效缓解高端食用油供需矛盾和进口压力,是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的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
植物园内圆滚滚的文冠果。
对于地处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的保定而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区面积1.1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7%,种植耐旱、耐寒、耐盐碱、耐瘠薄的文冠果具有多重优势。
焦蕾称,保定广大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各地农民普遍掌握一定的经济林种植技术,稍加培训,就能掌握文冠果种植技术。此外,保定特有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农技科普推广机制,能够为文冠果产业发展提供及时高效的科技支撑。
立足保定实际,大力发展以文冠果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不仅可以利用各县大量的荒地、宜林地、山坡地,还能有效固碳、降碳,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发展文冠果种植加工,面向京津冀开拓高端食用油市场,还可以通过木本油料三产融合发展,在种植、管护、采摘、加工、销售、观光等环节增加群众就业,实现林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对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文冠果好种、好活,对咱们这边的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很强。”望都县南康王村文冠果种植大户王贞年告诉记者,只要保证树的生长环境比较湿润并有益于根系的生长,就非常好种植。
在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之外,文冠果的“颜值”也很高。
在雄安新区雄县鄚州镇杨临河村,有一片860亩的文冠果花海。在春天花开时节,从远处看,花叶连天,衔接上白洋淀的一望无边;近前端详,同一棵树甚至同一枝花,花芯颜色各不相同,花瓣是洁白的,聚集在花茎处就变成了橘红色,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将田园风光和人文风韵相结合,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是文冠果产业链条延伸的一个方向。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制定了五年百万亩规模种植的战略目标,一年多时间,全市累计种植面积已达7万多亩。
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随着文冠果产业在我市的快速发展,或许用不了几年,在文冠果林中徒步踏青、赏花观景将成为市民的日常。趁微风拂面,约上三五好友,结伴共赴文冠果花海之约,品尝采自春天的文冠果嫩芽泡制的香茶,那感觉,舒坦!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邬丹摄)
标签: